彩神彩票充值-彩神彩票娱乐
彩神彩票走势图2024-03-12

【科学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 的“盲盒” ?******

  中新网成都1月17日电 (记者 贺劭清)滑坡预警预测 是公认 的世界性难题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 的十余年间,中国地质科研工作者如何从无到有 ,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 ?如何撬开震后灾害 的“盲盒” ?中国地灾防治如何走到世界前列?

  围绕上述问题 ,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接受中新网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

范宣梅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唐启浩 摄

  有哪些因素可能诱发震后地质灾害?

  范宣梅介绍 ,余震与降雨 是诱发震后地质灾害 的主要因素。强震刚发生完,震区容易发生较强余震。在余震影响下 ,一些在主震中震松、震裂 的山体和已经发生滑坡的地方可能还会发生二次滑坡 。同样 ,震后强降雨 ,也容易导致震区发生二次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

  为了预测这些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 的“三查”体系。

  “我们除了大范围搜集卫星遥感数据,还会在雨季前后,对一些重点区域加强监测 。”范宣梅表示,如果“9·5”泸定地震震区在2023年发生强降雨 ,那么磨西沟 、湾东河 、海螺沟等区域将有较大概率发生泥石流灾害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团队正准备在几条重点流域布设监测仪器,观测降雨量、沟道里的泥位 、水位以及坡体上地震诱发滑坡堆积体 的稳定性。

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工作中 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要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十余年间 ,范宣梅团队前往“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 、“8·3”鲁甸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等地震救援第一线 ,搜集宝贵的影像和数据 ,并基于全球50余次地震诱发的40多万条灾害数据 ,结合最新 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主要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了汶川 ,而不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映秀、北川 。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及时、全面 的卫星数据去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灾损信息。”范宣梅指出 ,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最大 的用途,就 是填补震后72小时救援黄金时间 的信息空白 ,给震后应急救援提供第一手的支撑和决策信息 。

地震诱发滑坡智能预测模型。 受访者供图地震诱发滑坡智能预测模型 。 受访者供图

  范宣梅介绍 ,卫星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位置拍摄地球某一个固定点位 ,而 是不断围绕地球旋转 。如果泸定地震发生时 ,有一颗卫星恰好正在震区上方 ,那么这颗卫星可能拍下受灾情况 。如果不凑巧的话 ,那么就需要等这颗卫星下一次再转到泸定地震上方,才能拍到震区受灾影像。甚至有时候,一张好的卫星影像拿到时,距地震发生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

  “如果完全依赖卫星数据去评估震后灾情,大概率会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范宣梅表示,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可以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根据本次地震信息 ,快速判断哪些地方地质灾害最为集中 ,哪些地方房屋道路受损最严重,让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最需要救援 的位置 。

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工作中的范宣梅 。 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范宣梅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科研人员将卫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防灾减灾相结合 ,最终撬开震后灾害 的“盲盒”。

  范宣梅透露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目前正进行地震灾害链相关 的科研攻坚 。如果震后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洪水 ,可能影响到下游上百甚至上千公里 的范围 。目前科研人员正研究如何更好预测灾害链的发生 ,避免因灾害链可能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 。

  范宣梅表示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地灾领域的经验还是科研成果,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未来应把防灾减灾领域的中国知识、中国智慧输送到国外,以帮助更多人 。(完)

彩神彩票充值

东西问 | 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翟墨:如何通过航海沟通中西 ?******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 :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翟墨 :如何通过航海沟通中西 ?

  中新社记者 万淑艳

  从上海出发,历经504天 ,航程28000余海里 ,有着“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之称的航海家翟墨穿越北极“死亡航道”,经受极地气旋 、冰山 、大雾、巨浪等艰难险阻 ,近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之旅。

  从古迄今,东西方航海家不断探索海洋文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如今,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突发环境事故不断 ,海洋治理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临 的课题。翟墨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 ,航海改变了其世界观,从陆地上看海洋与从海洋上看陆地 ,视角完全不同,各国应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和平利用海洋资源 。

视频 :【东西问】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翟墨:如何通过航海沟通中西?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 :历时504天、航行28000海里,你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的壮举。你发起此次航行 的初衷是什么?

  翟墨:2002年,我在荷兰认识了一位名叫汉克的航海家 。他在北冰洋航行时 ,被冰川冻住了航路近一年,次年夏天才得以返航。听汉克回忆这段经历时,我已有两年航海经验 ,于是也想尝试环航北冰洋。

  我还拥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捍卫自然”宣传官等身份 ,这次航行不仅为了实现梦想 ,而且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全球变暖和灾害性气候问题 。去年我们航行时,西伯利亚气温已达37摄氏度 。如果南北极冰川继续融化 ,再过几十年 ,很多岛国或将不复存在。我呼吁全球民众重视环保,热爱地球,减少碳排放 。

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 :为何此前无人完成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翟墨 :首先 ,前些年气候变暖没这么快,布满冰川行驶困难,而且北冰洋气候条件复杂,危险重重 。其次 ,过去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多是分开航行,东北航道有很大面积处在管控区,航行不便。

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 :北极航道大部分时间被厚厚 的冰层覆盖而被称为“传说中 的航道” ,而北极东北航道又被称为“死亡航道” 。你在环航中经历了哪些惊险时刻?

  翟墨 :我和两位船员于2021年6月30日起航,最初计划历时约4个月 ,全程16000余海里 ,但途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让航程延长了1年多。

  北极东北航道危机四伏 ,被称为“死亡航道”,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巴伦支海等都是后人为纪念在此遇难的航海先驱而命名 的。茫茫大海上突然出现的浮冰和冰山就像墓碑一样矗立在那里,航海最怕的就是浮冰 ,我们基本顺着冰缝走,而浮冰 是移动的 ,再加上洋流,有时想躲都躲不开 。

  这次我选择了铝合金材质的帆船,如果和冰山相撞 ,这种材质可能只出现凹陷,不至于被撞出大洞 。

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 。受访者供图

  出发前,我们按最极端状况准备了六七吨物资 ,储备了足够一年的粮食 ,有馕、牦牛肉 、山东煎饼,还准备了能够抵御零下50到零下70摄氏度 的睡袋 ,并且带了鞭炮 、信号枪用来驱赶北极熊 。

  我们刚进入白令海峡就遇到了极地气旋 ,大量浮冰和冰山被吹到沿岸 ,很长时间都在浮冰中谨慎穿行。在航经楚科奇海时,浮冰与大雾叠加,能见度只有十多米,50多海里行驶了11个小时 。极地气旋的十级大风还把头帆、前桅支索吹坏了。

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 。受访者供图

  我们抵达北地群岛附近时 ,窗口时间只有10天左右,若通不过,船体随时会被冻住 。当时所有仪表、指南针全部失灵 ,体会到了什么叫“找不着北” 。我们尽可能靠近陆地行驶,幸亏还带了光纤罗经,在目测辅助下才驶出那片海域 。

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 。受访者供图

  在冰区时我们轮流驾船,24小时无休,但还是在格陵兰附近撞上了冰山,浮冰不断涌来,导致船体渗水 。

  完成环航后 ,我们在美国波士顿上岸,第一件事就是检修船只 。后来沿着北美东海岸南下,经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 ,横跨太平洋 ,最终返回上海。

小船航行在巴芬湾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你有20余年航海生涯。常年在海上航行 ,你与外国航海家有哪些交流 ?身处多元文化之中 ,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和影响 ?

  翟墨 :1999年 ,我到新西兰举办个人画展 ,又接着拍纪录片 ,认识了一位挪威 的航海家 ,他 的探险经历让我对航海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启了航海之旅。第一站从南太平洋上的大溪地开始 ,我已经环球航行两圈 ,唯独南极洲还未去过,2023年我计划环航南极洲,完成第三圈 。

驾船出海 。受访者供图

  我 的职业是绘画,航海只是业余爱好 ,我喜欢不断挑战更多未知 。我比较喜欢欧洲绘画,接触航海后,我更喜欢原生态 的图腾、土著艺术 ,南太平洋 的土著居民生活淳朴、单纯、唯美。法国后印象派巨匠高更晚年就是在大溪地度过 的 。

  航海改变了我 的世界观 。从陆地上看海洋与从海洋上看陆地,视角和理解完全不同。

  这几年 ,我同外国航海家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从北冰洋返程时,途经美国、中南美洲,我接触了不同国家 的航海家,大家在一起交流。开始航海后 ,国与国之间 的话题反而成为局限性的话语 ,更多时候要站在全球视角看问题 。陆地只占地球表面 的29%,其它则被海洋覆盖 。航海人之间的交流 是更宏观 的概念,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是航海人经常思考的问题,恶劣天气会导致各种危险。

翟墨在巴拿马。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15世纪,以东方 的郑和与西方 的哥伦布为代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批航海家。从古至今,人类对海洋 的探索如何促进了中西方间的沟通和交流 ?

  翟墨 :在西方人眼中 ,中国早期航海没有像西方一样实现“地理大发现” 。而实际上,不管哥伦布还是麦哲伦 ,更多是带着侵略者 的姿态去占有,进而实施物质文化殖民 ,不能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而郑和则是和平使者,以和平 的方式走向世界 、了解世界,没有像后来 的西方航海家那样带着洋枪洋炮掠夺殖民 。我更欣赏郑和下西洋带来 的中外和平 的文明交流 。

翟墨在法属圭亚那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 :当前全球海洋形势严峻 ,过度捕捞 、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等问题频发 ,矛盾和冲突加剧 ,海洋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 。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捍卫自然”宣传官,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如何加强合作保护海洋 ?

  翟墨 :我认为,世界各国应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而非延续以往 的强盗逻辑。海纳百川,和平利用海洋资源。

北冰洋 的海鸟。受访者供图

  科学界有一个说法是“人类起源于海洋” ,珠穆朗玛峰 、泰山上都有海洋生物化石 。各国像一个个孤岛 ,通过海洋相互连接沟通,因此人类更应该尊重海洋,加强合作,共同保护海洋。

北冰洋 的海豚。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 :有观点认为 ,过去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更重视陆疆建设和发展 ,是典型 的陆地文明 。而西方国家更重视对海洋 的开发和利用,也展示出西方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特性 ,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

  翟墨 :我不认同。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海洋大国。从宋代到明代 ,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全世界都无与伦比 。“南海一号”沉船就是南宋古船 。而郑和下西洋 ,2.7万人的舰队声势浩大。由于中国近代史的屈辱都来自于海洋 ,我们远离海洋太久了 。很多学者把中国界定为陆地文明、黄土文明 ,这 是错误 的 。我希望通过航海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完)

  受访者简介 :

  翟墨 ,航海家、艺术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捍卫自然”宣传官 、中国航海科普大使。196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2007年至2009年 ,他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 的壮举 ,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 。2015年 ,领航“2015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大型航海活动,在沿途各国进行了文化艺术经贸交流活动,并在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举行了主题日活动 。2022年11月25日 ,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之旅。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彩票地图